成语大全

完璧归赵,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成语大全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汉族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历史典故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客栈,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邯郸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郸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邯郸去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上帝之手 

  那次记忆,也许这辈子我都是无法遗忘的,那个关于上帝之手的传说,也是让我深受震撼的。那年,我带着学生们去华盛顿旅游。旅行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来到硫磺岛战役纪念碑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雕像,取材于美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战争照片——二战期间,6名勇敢的美国士兵把国旗插在日本硫磺岛的一座小山上。

  我带领学生们朝纪念碑走去时,注意到雕塑的下面站着一个人。经介绍,我们了解到他叫詹姆士·布拉德利,他的父亲就是雕塑中的6位英雄之一。那个晚上,他为我们讲述了6位英雄的真实故事。

  我叫詹姆士·布拉德利,这座纪念雕塑里有我的父亲。我最近刚刚写了本书,在纽约畅销书排行榜名列第5位,讲述的就是这6个男孩儿的故事。

  第一个正努力把旗杆插到地上的小伙子叫哈罗·布莱克,战前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他和自己的队友应召入伍海军陆战队。离开橄榄球后他们玩起了另一种游戏,名字叫“战争”。但这场游戏并不好玩儿,21岁的布莱克捧着自己血淋淋的内脏牺牲了。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让大家恶心,因为常有人站在雕塑下谈论战争的光荣。你们要知道,那次战役中的士兵大多都只有十七八岁,他们当中最后活着回到家的从不和家人谈这段经历的任何一点细节。

  看到第二个男孩儿了吗?他是来自新罕布什尔州的雷内,他只有18岁。如果照片拍摄时,你把他的头盔取下来,就会发现里面的网织物里有他女朋友的照片。他害怕女友的照片受到伤害。

  下一个是警官迈克,大家称呼他为“老头儿”,因为他当时24岁了。迈克鼓舞同伴的士气时从来不说“让我们多杀几个日本人”,或者“让我们为国家献出生命”。他知道自己带领的都还是些孩子,他只说:“照我说的做,然后我带你回家找妈妈。”赢得硫磺岛战役的不是一群男人,而是一群男孩儿。

  这边的最后一个人是印度裔的艾拉,他活着离开了硫磺岛。他与我父亲共同走进了白宫接受嘉奖。杜鲁门总统曾对他说:“你是国家的英雄。”但是他一再告诉别人:“我们这批一起登岛的有250个伙伴,只回来了27个人,我怎么有资格当英雄?”艾拉的头脑里满是战争的血腥场面,回来后的日子里,他经常借酒浇愁,32岁便郁郁而终。

  下一个是来自肯塔基州的弗兰克林,他是个爱搞恶作剧的家伙。他曾把两头牛拴在店铺的楼上,接着给牛喂一大堆泻药。由于牛走不动,它们在楼道里排泄了整整一个晚上。弗兰克林牺牲时只有19岁,当电报传到他家人手中时,他的妈妈疯狂地喊叫了整整一夜,邻居们都被吵得搬了家。

  下一个是我爸爸约翰·布拉德利,他于1994年去世。他从来不接受采访。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经常有《纽约时报》等知名媒体打电话询问,这时父亲就教给我们该怎么应答:“非常抱歉,我父亲不在家,他去加拿大钓鱼了。哦,那边没电话。先生,我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事实上,父亲从来都没去过加拿大,他整天待在家里,不愿意和媒体打交道。

  父亲从来不把自己当英雄,因为他更了解那段历史。他当时是战地医生,照料过两百多名在硫磺岛受伤的伙伴。由于缺乏医药,战士们痛得喊叫、打滚。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说我的爸爸是英雄。我回家告诉了父亲,他说:“我希望你铭记没有机会回来的人,他们才是英雄。”

  这就是6个男孩儿的故事,3个阵亡,3个生还。海军陆战队共有7000名士兵永远沉睡在了硫磺岛上。

  那一天,站在雕塑下,我和学生们还了解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如果你仔细地数一下雕塑中紧握旗杆的男孩儿的手,你会发现竟然有13只!有人曾问雕塑的作者,为什么多了一只手?他只是简单地回答说:第13只是上帝之手。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煮豆燃萁

  【解释】: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示例】:~伤往昔,而今团结乐陶陶。

  ◎陈毅《过临洮》诗

  【语法】:紧缩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曹植是曹操的四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因为曹植和曹熊(第五子)在曹操亡故时没来看望,曹丕便再追问他们俩。曹熊因为害怕,自杀了。而曹植则被押进朝廷。最终曹丕四兄弟的母亲卞氏开口求情,曹丕勉强便给了曹植一个机会,让他在七步之内脱口一首诗,否则杀无赦。曹植就念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明白了曹植这首诗的道理:如果自己杀了曹植便会被世人耻笑,于是便放了曹植。

  【译文】 版本一(曹植原版):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菜做成的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版本二(后人缩略版):煮豆子时把豆茎当作燃料,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三教九流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诸子百家

  【解释】: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各种学术流派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三教九流

  【解释】: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出自】: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示例】:他是个社会活动家,朋友遍及~。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指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以战国七雄的历史为基础而衍生出了《秦时明月》、《战国志》等相关动漫作品。另外《战国七雄》也是云南出版集团公司推出的一本配有插图,讲解战国时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图书。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一鸣惊人

  【解释】: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示例】:~,实在是出乎意外。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国家、集体

附加阅读: